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1)
名称: 教育
授 权 学 科
(类别)
代码: 0451
□ 博 士
授 权 级 别
□√ 硕 士
2022 年 4 月 6 日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获批于1998年,并于次年开始招收首批在职教育硕士。2008年农村教育硕士开始招生,2011年全日制教育硕士与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开始招生。现有学科教学、教育管理、现代教育技术3个方向招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1.目标与标准
1.1 培养目标
本学位点定位于培养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基础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任教师与教育管理人员。具体培养要求包括以下5点:
1.2 学位标准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行“1+1”培养模式,即1年课程学习,1年教学实践和学位论文撰写。研究生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成绩合格,完成学位论文工作并通过论文答辩后准予毕业。
(1)课程要求
本专业课程实行学分制。课程计划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与实践课五大板块组成。学生需要修满39个学分方可进行论文撰写并申请学位。
(2)实践要求
学生深入实习基地学校教学一线,在实践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一学期的学科教学实践与教学调研。
(3)学位论文要求
论文选题应紧密联系中小学各学科教育教学实践,来源于中小学各学科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论文字数不少于2.0万字。观点必须新颖,应是自己的独立见解, 能反映作者的理论水平、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观点必须严密,论据必须充足,具有驾驭资料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合理,方法科学,数据翔实,统计正确,分析恰当,结论可靠;语言简练、流畅, 结构应合理,层次应清楚,能反映作者具有从事中学各学科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能力。
学位论文需要经由至少2位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校外专家(含一名行业教师)评阅并通过,并符合学校相关文件要求后,方能参加论文答辩;论文答辩通过者,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可准予毕业,授予硕士学位。
2.基本条件
2.1 培养特色
本学位点共设有学科教学、教育管理和现代教育技术3个培养方向。
学科教学方向
学科教学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政、历史、地理、美术共 10个学科方向,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学科课程与教材、课堂教学模式变革、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学科学习心理等。该方向的特色与优势主要表现在紧紧围绕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重点研究破解制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和实践难点问题;以教学实践能力发展为基本取向,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育硕士培养的有机衔接,为提升山西基础教育质量提供优质教师资源和教学理论指导。
教育管理方向
教育管理方向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教育政策与法规、中小学管理、校长专业发展、中小学安全教育等。该方向的特色与优势主要表现为紧紧围绕教师教育改革、大学—政府— 中小学协同合作解决基础教育问题,重点研究破解教育行政体制机制改革和学校内部管理改革中的难点问题,产出一流教育管理研究成果,提升基础教育管理者的专业素养,为师范院校改革与发展、基础教育领域的局长、校长教育决策提供理论指导与人力资源支持。
现代教育技术方向
现代教育技术方向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混合式学习理论与模式、信息技术教育、教育软件工程、远程教育、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研究特色是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关注信息化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重点服务基础教育信息化领域,以信息化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形成信息化服务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优势。
2.2 师资队伍
目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业已形成一支80人的专任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职称、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合理。其中45岁以下的教师3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7.5%;在外单位获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55人, 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8.7%;教授20人,副教授4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为76%。获博士学位4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1%。从事教育学、心理学教学研究的专任教师13人,其中教授4人。具有行业经历的教师4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3.75%。
学科教学方向的骨干教师32人,其中教授16人;教育管理方向的骨干教师6人,其中教授3人;现代教育技术方向的骨干教师9,其中教授3人。
2.3 科学研究
2021年度,本学位点共获批准立项的基础教育研究项目7项,其中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一般项目1项、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3项、省高校教学改革项目3项。共获项目经费23万元。
发表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高水平学术论文42篇,出版教育类著作3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其中特等奖2 、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2.4 教学科研支撑
目前,本学位点与全省19所高中签订了教育硕士研究生见习、实习基地合作协议。2021年,与山西师大实验中学、临汾市第三中学联合申报山西省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获8万元建设经费支持。
针对教育硕士教学技能训练,学校建有教学技能综合训练实验室(6个)、智慧教室(4个),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实践与教育实习提供了机制与条件上的保证。
2.5 奖助体系
学位点有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学校层面制定有《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优秀成果奖励办法》《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资助与管理办法》《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评选与奖励办法》《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三助”工作管理办法》等。根据学校关于研究生奖助学金的有关文件规定,学位点所在学院也制定有相应的奖助学金评定细则。
国家奖学金20000元/生,占学位点学生数的3%。学校助学金面向全部全日制研究生(定向委培除外),资助金额为6000元/生,覆盖面100%。除享受国家和省级层面的奖助学金外,学校又统筹投入专项资金用于研究生的学业奖助。根据《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硕士研究生享受奖学金的平均比例占符合申请条件研究生的60%,其中:一等奖8000元/年,覆盖参评学生的10%, 二等奖6000元/年,覆盖参评学生的20%,三等奖4000元/年,覆盖参评学生的30%。
学校还制定了《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优秀成果奖励办法》《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资助与管理办法》,以此激励学生全身心投入科研、提高创新能力,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还设立了助研、助教、助管三类岗位,既为研究生提供了提升科学研究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岗位,也适度扩大了研究生的奖助范围。
3.人才培养
3.1 招生选拔
2021年度,本学位点报考人数1400余人,其中,学科教学方向招生203人(含本校推免生30人),教育管理方向招生14人,现代教育技术方向招生15人。
在生源结构与质量方面,报考我校的考生大多来自省内一般的二本院校,尤其是忻州师范学院、太原师范学院和吕梁学院,以及一些普通的三本院校。对于本学院研究生本科专业调查结果显示,有部分同学都是跨专业考研,追求能考上为主,当年就能读为目标,专业跨度很大,没有相关的专业基础,尤其是理工科学生跨考到本专业研究教育,可以说是一张白纸。生源质量相对来说较差,亟待提高。
3.2 思政教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范精神的培育是教育硕士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结合各类课程,本学位点通过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的融合,做到360度“熔炉式”的思政教育,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格局,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和立德树人的协同效应。通过“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培育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培养学生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自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同时,密切联系党团班,开展党史主题团日活动、党史知识竞赛、党员讲党课、三下乡社会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各种活动,强化实践育人、深化研究生的思政教育成果。
3.3 课程教学
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指南,也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的基本依据。本学位点所设课程完全依照国家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和培养目标以及专业的设置特点,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等四类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课,其中理论课必须修满22个学分,实践课必须完成8个学分,以保证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优良的教学应用技能。
所有核心课程大都由教学经验丰富、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的教师担任主讲。3个学科方向所开设部分核心课程及主讲教师情况见表 3-3-1。
表 3-3-1 各方向开设核心课程及主讲教师情况表
本学位点各方向培养方案的历次修订,力求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综合性和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能力、 通过理论学习进行实践反思的能力以及自主专业发展的能力。
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一方面学位点所在学院的教学咨询与指导委员会会依照《学院教学咨询与指导委员会章程》对教育硕士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以及教师的教案与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调研、监督与指导。同时,各学科方向也会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分享研究生课堂教学经验。第三,实施学生评教制度,学院会不定期收集学生对授课 教师与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促进教学相长。
本学位点在聘硕士生导师95人,生师比大约2.4:1。在导师选聘、培训与考核方面,学校制定有《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 师遴选规定》,对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应具备的条件、遴选程序以及岗前培训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针对教育硕士学科特点,学位点也出台了相应的《学位点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实施办法》,对教育硕士导师、外聘导师、实践导师以及副导师的申请资格和职责要求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对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教学实践、论文撰写等方面也作出了明确规定。
3.5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时间为1学年,采用教育见习、顶岗实践、教育研习相结合的方式。其中,教育见习在第一学期完成,顶岗实践在第三学期完成,教育研习在第四学期完成。组织和引导硕士研究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教学技能大赛活动,以此训练研究生的教学实践能力。研究生实践教学有微格教室与智慧教室为实践训练平台,有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并聘用校外实践指导教师40余人,能切实保障实践教学活动有效开展。
教育硕士实践训练经费主要来自学校教育硕士培养经费和实习基地学校为岗位实习学生提供的生活补助和代课津贴。根据学校规定,每位学生每年的培养经费为1200元,用于学生的课程教学、学术交流以及实践训练。部分顶岗实习的学生还可以享受实习基地学校为其提供的一部分生活补助和代课津贴。
2021年,山西师大实验中学、临汾市第三中学获批山西省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有3名同学入选“田家炳杯”全国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大赛,并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3.6 学术交流
学术培训是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和有效方式。各学科分别派出刘风、高孔、余丽芬等11同学参加学术培训及高层次学术活动。通过实施学生学术培训与交流,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对于提高学科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3.7 论文质量
本专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写作规范,态度认真,学风严谨,方法科学,观点正确,体现出熟练的科学研究方法和较强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得到了评审专家的较高评价。2021年度,共有6名同学获得校级优秀硕士论文,有2名同学获得省级优秀硕士论文。
3.8 质量保证
培养方案完整规范,课程教学计划完善,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监控。
1.课程学习
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学习,成绩合格,修满规定学分后才能进入论文研究的环节。如有课程不及格,需要参加补考或重修,甚至延长休学年限。
2.论文开题
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论文选题,选题应紧密联系中小学各学科教育教学实践,来源于中小学各学科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此项工作在教育硕士入学后第2学期即可开始。题目核定后,要立即制定论文工作计划并提交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须就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价值、拟解决问题、研究方案和研究进度等向论证专家做出说明,经论证合格后才能进行课题研究,以保证学位论文按时完成并达到预期结果。研究生最迟应在第2学期末完成开题报告,如开题论证不能通过, 需要延长论文研究时间。
3.论文研究中期检查。
在学位论文中期,学生需要进行学位论文进展汇报交流。着重对论文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阐述已完成的论文工作内容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对论文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尤其要对与开题报告内容中不相符的部分进行重点说明,对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和需继续完成的研究内容进行论证。导师对学生中期检查情况给出评语,评语包括对计划 完成情况、学生表现和今后工作计划等的评价。没有进行论文中期汇报交流的学生,不能进行论文答辩,或延长论文研究时间。
4.学位论文提交和答辩。
教育硕士应在答辩前两个月向学院提交论文;学位论文经由论文查重、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并通过,并符合学校相关文件要求后,方能参加论文答辩;论文答辩通过者,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可准予毕业,授予硕士学位。论文查重超过50%的学生将取消答辩资格,重新选题并完成论文,延期一年。校外专家评阅实行一票否决制,有一人评阅不合格,取消答辩资格,延期毕业。
3.9 学风建设
根据《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管理规定》和《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对研究生在学籍与注册、课程学习与考核、纪律与考勤、 论文撰写与学位授予等方面的道德失范、学术不端等行为方面均有明确的处罚规定。
新生入学后三个月内学校会按照国家招生规定进行复查,凡属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行为取得入学资格的,一经查实,取消入学资格。已经取得学籍的,取消学籍。情节严重的,送交有关部门查究。
研究生缺课累计超过某门课程教学时数三分之一时,不得参加本课程的考核,并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给予重修机会;对违反考场纪律的,根据情节轻重和本人对错误认识态度,给予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
研究生不能按时参加学校规定的教育教学活动,未经批准而缺席的,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
对有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的研究生,学校给予批评教育或者纪律处分。纪律处分的种类包括: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
3.10 管理服务
在研究生权益保障制度方面,学位点在培养过程中坚持实行“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育人方针,实现全方位育人,将研究生权益保护工作贯穿研究生科研、生活全过程。首先,学校及学院在与研究生切身利益有关的,诸如奖助学金、评优评先等重大事项决策上坚持集体决策与公示制度,先制定具体详细的评定办法并公之于众,然后组织学生申请,对评定结果要通过学院党政联席会后再公示,确保准确无误、没有争议。其次,在相关事项方面建立申诉与举报制度,允许学生对有异议的、觉得不公平的一些事项通过学生督导员、辅导员、指导教师、学工组长、举报信箱等各种途径反映情况。第三,充分发 研究生会、团委的自主管理功能,及时反映研究生生活、学习、科研等各方面权益诉求,充分发挥好研究生与学院以及学校之间的桥梁 纽带作用,合理有序地表达和维护研究生正当权益。
学位点对于在校研究生的学习满意度进行了调查,主要从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奖励机制、导师评价以及学校的综合服务进行了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课程的安排都乐于去积极主动地学习,对于奖学金的评定都比较满意,对导师的品行、科研能力以及指导方式都比较满意,对校园的综合服务比较满意。通过调查,为了提高研究生的质量,要从学生和学校两方面抓起,提高软件和硬件设施,为学生创造一个舒适的求学环境。
3.11 就业发展
2021年度,我学位点共计毕业全日制教育硕士249人,按学校月度派遣数据及后期调查统计,毕业生在中等教育单位就业的达136人,占总毕业人数的54.6%;在高等教育单位就业9人,占总毕业人数的3.6%;另有1人在国企就业,0人在私企就业,7人考取公务员,其他灵活就业51人,就业率达到81.9%。
整体来看,本学位点毕业的学生大多在教育行业就业,从事本学科教学或管理工作,与我们的培养方向相一致。通过联系部分毕业生及其就业单位,得到的反馈结果来看,我们的毕业生大多在就业单位成长为学科骨干教师,且用人单位对我们培养的教育硕士满意度很高。
4.服务贡献
4.1 科技进步
2021年度,学位点有6位教师获山西省教学成果奖,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4.2 经济发展
学位点每年为社会输送200余名硕士毕业生,为基础教育师资力量的充实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4.3 文化建设
学位点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党团活动、社团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等,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国际理解与认同。2021年度开展的主要活动有:“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党史知识竞赛活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就业经验分享会、“心健康、心飞扬,传递亲与爱”心理健康主题活动、“花儿向阳,童心向党”三下乡主题活动、“暖冬服务我先行”实践活动、创新创业之模拟教师面试大赛等等。
二、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培养目标明确、清晰,师资队伍整体能满足培养需求,培养措施有力。但是,也暴露出一些亟需整改的问题。
第一,培养特色凝练不够,不能体现山西地方特色与需要。
第二,师资队伍存在结构上的不平衡,个别研究方向面临教师梯队断层、后继无人的风险。
第三,专任教师及导师队伍的教学科研能力与研究指导能力有待提升。具体体现在,教育硕士教材建设力度不够,教学案例库建设需要加强,科研项目、科研成果数量与质量均比较薄弱,能反映研究 生培养成效的成果也比较少。
第四,实践基地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需要与实践基地进行深度融合,在协同发展的机制上下功夫。另外,实践培养经费严重不足。
三、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一)下一步发展目标
1.实施教育硕士培养方案持续更新优化,进一步凝练学位点办学定位,突出学科特色和学科优势。
2.优化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加强课程教材建设与案例库建设,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形成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导师队伍结构,提升导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与研究生指导能力。
4.加强培养过程管理,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显著增强,研究生能力发展成效显著。
5.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健全协同培养机制,实践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二)具体发展举措
1.建立教育硕士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位点建设的基本依循,要结合学位点建设历史与山西省基础教育各类学校高素质师资需求等具体情况,形成教育硕士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机制,制定有山西地方特色的教育硕士培养方式和培养计划。
2.实施学科方向组团提升计划。
师资队伍是支撑学位点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凝练学科研究方向与特色的基础上,要组建团队、协同提升。通过传帮带、协同教研等方式,提升师资队伍的教学科研能力与研究生指导能力,重点建设、合理培育高水平科研成果与研究生指导成果。
3.实施教育硕士课程质量提升计划。
优化教育硕士课程设置,建设全省中小学案例、课例资源库,建设教育硕士在线开放课程,依据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大纲,组织编写一批有特色的教育硕士课程专用教材。
4.实施高水平联合培养基地共建计划。
依托现有的教育硕士见习、实习基地,加大学位点与实践基地的互动互助,吸引一线名师深度参与教育硕士培养,完善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推进学位点导师队伍与中小学教师双向交流,充分发挥教研员、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在教育硕士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5.实施教育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计划。
学校要高度重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建设,要增加培养经费投入,设立教育硕士实践教学专项经费,要设立并实施教育硕士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推动学位点在课程建设、教学案例撰写、教学方法变革以及服务基础教育等方面持续发展。